3月17日上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稳经济 促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稳经济 促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为深化改革开放专场,相关人员介绍有关情况。
福建省委改革办:
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福建省委改革办室务会议成员、副主任林朝阳介绍去年我省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
推动福厦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工作机制,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创新推进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协同体系。
围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健全粮食稳产保供制度,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创新开展“认领一亩田”活动,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3万亿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化改革
城镇新增就业51.9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19万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完善“一老一小”政策体系,出台实施优化生育政策,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实施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鼓励基层探索创新深化改革
福州——
系统集成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厦门——
发布“一二三”战略规划,加快构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特区发展新优势。
漳州——
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首创“春蕾安全员”机制并在全国推广。
泉州——
探索产城融合双轮驱动机制,加快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三明——
打响重点改革攻坚战,深化提升新时代医改、林改、教改成效。
莆田——
探索“三重一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
南平——
加快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
龙岩——
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宁德——
健全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创新守护粮食安全“宁德路径”,走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平潭——
探索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推动两岸标准共通。
福建省发改委:
努力为全方位推进
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福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文洋,介绍省发改委推进改革开放相关工作情况。
努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省市两级公共数据汇聚平台汇聚数据记录和文件800多亿条,建立公共数据开放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和常态化的检查机制,累计开放数据26亿多条,完成12个数据示范应用场景实证。建立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体系,成立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上线福建大数据交易平台,累计签约数商140多家,上线数据产品突破200款,交易金额突破2亿元。
努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
持续拓展“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单位达294家,命名航线94条,通达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8座港口;推进“陆丝”和“海丝”无缝衔接,开通“中欧班列”城市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闽投资增长153%;2022年,发改系统备案对外投资项目18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9.95亿美元,增长20.85%。
坚持高站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武夷山成为首批国家公园,设立各类保护地358处。我省GDP能耗累计下降10.3%,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改革绿色电力交易制度,累计成交绿电3.21亿千瓦时,达成绿证1.7万张。闽粤两省签订第三轮汀江—韩江流域生态补偿协议,下达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资金17.4亿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金额分别达21.3亿元、10.9亿元。推出全国首笔林票、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发行全国首单民营企业绿色熊猫债券。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印发《福建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版)》,
明确省级行政许可705项。开展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出8125项“一件事”集成化套餐服务事项,审批环节精简67.55%,时限压缩55.65%,材料减少27.29%以上。构建“15分钟便民利企服务圈”,全省落地近2500台“e政务”自助机,进驻1180项高频事项,累计办件799万多件。
福建省商务厅:
加快构建更高水平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新成效
福建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德培,介绍我省商务改革发展相关情况。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万亿元、增长3.3%,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3位。
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1.98万亿元、增长7.6%。其中,出口1.21万亿元、增长12.3%,好于全国1.8个百分点。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近50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分别增长51.7%、15.1%。
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新推出48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28项;我省入选国家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首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
厦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蝉联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综合功能区第一名,厦门航空维修基地全面维修能力居全国前三。
发布会上相关部门
还作了以下解答
福建省省委台港澳办:通过探索两岸行业标准共同新路来造福两岸同胞
在行业标准共通方面,福建研制发布了两岸共通标准62项,在全省开展25个新的试点项目,标准共通实践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央台办专门刊发简报,在全国宣传推介我省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标准共通理论研究,明确发展方向。挂牌设立“福建省台湾标准研究中心”、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收集整理台湾地区现有26个行业标准,开展两岸标准关键技术指标比对等研究,梳理比对分析两岸标准的行业领域分布及共通程度,分级分类列出可行性清单。目前,农牧业、纺织业、仓储业等18个类别已取得共通成果,林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10类的共通标准目前正在探索之中。
二是着力打造标准共通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为便利两岸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参与研究制定标准,我省着力打造了两岸标准共通信息和服务平台,对外提供在线咨询、政策文件等相关服务,开展台胞台企标准化辅导,展示了两岸标准共通工作成果,受到台胞台企的广泛关注和欢迎。目前,在台湾地区浏览量逾300万人次。
三是健全标准共通工作机制,优化合作模式。经过探索实践,我省初步形成了“大陆先进标准台湾使用、台湾先进标准大陆采用、空白领域标准两岸共同研制应用”工作模式。如,在空白领域标准共通方面,以闽台两地民众关注的“乌龙茶”为切入点,两岸共同研制发布了首批国家标准,规范了“台式乌龙茶”在两岸的生产加工和贸易流通,打通了台湾茶企在大陆电商销售渠道,让台湾茶农共享大陆发展机遇。
四是拓展标准共通实践基础,突出示范效应。在“台式乌龙茶”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围绕打造数字、海洋、绿色、文旅“四大经济”,将“四共同三采用”行业标准共通工作机制,由农业领域进一步推广至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社会治理、文化交流和服务业等领域,在全省开展25个新的试点项目,直接采认台湾地区专业技术职业资格11项、职业技能资格34项,有5700多名台胞取得技能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通过这些年来我们的探索实践,闽台行业标准的共通内涵不断拓展延伸,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共通成果,为深化两岸标准共通发挥示范效应。
福建省发改委:我省在建设数字化营商环境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成效
福建对外提升市场主体便利度。一方面推动审批监管更加精简有效。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发布试行“全省办事免提交证照”清单,含有包括营业执照、身份证等高频证照在内的327类证照,有效简化群众办事材料提交。优化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开展“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评审,推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实施在线监管。同时,推动助企稳企更加精准更加有力。推进惠企政策精准兑现,推广人策匹配机器人,推行“免申即享”模式,实现政策兑现企业“足不出户”。
目前,福建正依托闽政通APP,设置掌上企业服务专区,包括我要办事、我要政策、我要融资、我要人才等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将分散在各领域的2400多个高频涉企服务进行整合,为企业群众提供一体化、畅通的便民服务。设置“招商引资”模块,推动实现掌上招商;设置“供需对接”模块,为福建省工业企业提供掌上端的供需对接服务,力求实现“营商——招商——经商”全链条联动。
福建省工信厅: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给予“全方位”政策惠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25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27条、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19条等系列政策措施,从降成本、促创新、保要素、解难题、助转型等方面,多层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形成政策“组合拳”。顶格落实国家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连续出台全省减负举措,形成“1+N”政策体系,2022年为企业减负超1500亿元。
二是给予“春雨般”融资服务。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产融合作工作机制作用,2022年全省工信系统共举办产融对接活动100多场次,对接金额超2000亿元。推动设立各50亿元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纺织鞋服产业纾困贷款,技改融资贴息贷款投放金额超125亿元。创新推进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帮助1500多家中小微企业实现应收账款融资超过100亿元。加强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接,首只国家级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落地厦门,认缴规模25亿元。
三是给予“多角度”创新引导。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培育产业领军团队68个,落地高水平研发项目超70个,带动科技研发投入超10亿元,突破核心关键技术130多项。制定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培育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形成2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161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1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财政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数量居全国第2位。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5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9家,重点“小巨人”企业6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5家。连续举办五届“创响福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超3000家企业通过大赛实现赋能升级,德尔科技在2021年国赛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四是给予“妈妈式”贴心关怀。建立健全省市县(区)党政领导与企业家恳谈会、“456”精准挂钩联系服务企业机制,用好“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累计帮助民营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决诉求问题1.4万多件。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若干措施》,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全省共排查拖欠线索46条,涉及金额1.5亿元,无分歧欠款保持动态清零。
五是给予“标杆化”环境支持。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大规模、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发展大会,表彰50位优秀民营企业家、50家优秀民营企业和50个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2021年度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综合评价得分62.81分,比上年提升2.75分,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总体保持向好态势。
福建省商务厅: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截至目前,我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重点试验任务绝大部分已实施,累计推出19批563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249项,对台114项,34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193项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实施。累计新增企业12.3万户,注册资本2.7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是挂牌前的8倍、12.2倍。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全省近三成新增外资,贡献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
更多内容,点击查看发布会实录↓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海博TV 编辑:颜敏、陈林惠